<b id="pfr3z"><progress id="pfr3z"><pre id="pfr3z"></pre></progress></b>

    <dl id="pfr3z"><font id="pfr3z"><noframes id="pfr3z">

    <ol id="pfr3z"></ol>

    <del id="pfr3z"><listing id="pfr3z"></listing></del>
        <output id="pfr3z"><listing id="pfr3z"></listing></output>
        <del id="pfr3z"><sub id="pfr3z"></sub></del>

          <b id="pfr3z"></b>

        <dl id="pfr3z"></dl>
          您的位置:首頁 > 弘揚蔣新松精神,賡續科研創新之魂 > 媒體報道
        《人民日報》(1998.04.10):為了祖國為了科學——追記“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
        發布時間:2021-04-12 【字號:  

          本報記者 李新彥 中國科學報記者 劉茂勝 宋德忠

          1997年6月,煙波浩淼的太平洋。

          一艘執行太平洋多金屬結核調查任務的5000噸級中國考察船,在夏威夷以東1000海里外的海面上,宛如一片樹葉,不時地被舉上波峰又拋下浪谷。人們忍受著40多攝氏度的高溫,在搖晃的甲板上俯視大海,終于在指令時間指令位置欣喜地發現旋上水面的機器人。

          人們從它的機艙里,取出那面伴隨機器人到達大洋深處的五星紅旗,向藍天展示,請大海作證,令世界羨慕:中國6000米水下自治機器人的試驗應用成功,無異于成功地發射了一顆返回式“海洋衛星”。該項研究達到9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

          在這載入機器人發展史的重要時刻,人們念念不忘被稱為“中國機器人之父”的工程院院士、國家863計劃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原所長蔣新松。19位科技人員肅立甲板,把兩個月前逝世的蔣新松的部分骨灰撒入太平洋,讓這位酷愛大海的中華赤子,投入大海的懷抱,在大海中永生。

          他用大海般的膽識,確定和實施我國機器人發展戰略

          機器人,是人造的機械設備,通過編入程序可以任意動作。根據用途,科學家把它制作成不同形狀,可以在人無法到達或難以忍受的環境中完成特殊任務。

          20多年前,當時是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助理研究員的蔣新松敏銳地捕捉到各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研究的信息,已預見到機器人的應用將是一個國家實力和科技水平的象征。1973年他與另兩位同事正式向中國科學院提出開展此項研究的建議。然而,在“四人幫”踐踏科學的歲月,他只能默默積累知識,追蹤國際發展動向,焦急地等待時機。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粉碎“四人幫”后,科學的春天來了。1977年,蔣新松參加中科院自然科學發展規劃會,他主筆起草自動化學科發展規劃,正是這次機遇為中國的機器人獲取了出生證。

          隨后,他又來到南海艦隊調研,他了解到,因海上救撈或開采石油,潛水員在水下工作時,潛到20米以下很難看清目標,50米以下的海洋則被永恒的黑暗所籠罩。海軍戰士告訴他,海底作業有時茫茫大??渴置?,而且深水域作業極易造成人體傷害,潛水員有時水下呼吸所需費用,一分鐘相當于一克黃金。

          1980年,蔣新松提出:“結合中國國情,把研究特殊環境下工作的機器人作為中國機器人技術發展的突破口?!睘榻鉀Q我國海上石油開發、海洋調查、海洋工程以及國防的急需,他提出把“智能機器人在海洋中應用”作為中科院重點課題,并選“海人一號”水下機器人作為我國發展機器人的攻堅目標,在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和院士李薰等6位著名老科學家的支持下終于列為院“六五”重大科技項目和國家“七五”海上石油攻關設備項目。

          蔣新松作為“海人一號”水下機器人的總設計師,組織中科院、高校及有關部委幾十個單位的多學科專家進行跨行業大協作,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僅用兩年多就研制出樣機,并在1985年、1986年先后獲首航和深潛成功。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組成的鑒定委員會對“海人一號”高度肯定:立題有戰略預見,技術上達到80年代同類產品的世界水平,對我國經濟和國防建設具有很大現實意義,在我國是一個開創性的工作。他們的辛勤勞動得到國家的贊許和肯定,“海人一號”原理樣機獲1989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蔣新松這時開始思考如何使機器人這種高技術轉化為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他領導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以高起點的技術引進為基礎,成功地走出了一條“消化、吸收、創新、提高”發展及建立我國海洋機器人產業的道路?!叭鹂邓奶枴敝行蜋C器人從1988年起一直在中國南海石油鉆井平臺被外國公司租用,已連續十余次中標,開創了中國近海石油勘探鉆井中首次使用國產機器人的成功紀錄。迄今為止,他們已生產8套中型水下機器人,其中3套銷往美國。

          1990年夏,一只日本輪船在中國領海被英國船撞沉。中國海軍要求把沉船清除出中國領海,保險公司出價每天1000多美元招標,希望派水下機器人潛海,12天內探明沉船位置及地貌等情況,以便救撈。

          “中國的‘ROV’(水下機器人)?能行嗎?”外方人士將信將疑。

          “這樣吧,讓它下去抓把土上來,看看海底是沙還是泥?!?nbsp;

          中國的水下機器人慢慢潛入海底,不僅抓了土,并且,第一天就準確測定了沉船方位;第二天探測出船蝕程度;第三天摸清了地貌、圓滿完成探查任務?!昂芎?,中國的ROV!”英國人由衷地佩服和驚奇。

          水下有纜機器人,靠身后的電纜接受各種行動指令,像韁繩拴著的馬。而無纜機器人更加智能化,像沒有韁繩的馬,如果控制系統失靈,在水下幾千米的地方傻跑一氣,后果不言而喻,國外就有不少跑失的記錄。

          蔣新松和同事們在開展水下有纜100米和300米,有纜和無纜1000米的機器人研究時,還把目光盯住更深的海域。

          幾年前,蔣新松率團訪問俄羅斯與俄方簽訂了合作協議?;貒笏奶幈疾?,向國家科委立下軍令狀,終于研制成功水下6000米自治機器人,這一重要成果使我國水下機器人水平上了兩個臺階,具有全球海溝以外的97%面積的全球海域詳細探測能力,居當前世界最高水平。

          1998年,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評比“1997年十大科技進展”,6000米水下機器人榜上有名。

          6000米水下機器人是“863”計劃的重中之重項目。繼1995年大洋試驗成功之后,經過了改進,于1997年5月再一次赴太平洋,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科學試驗和用于資源普查,其成功意義重大。

          在夏威夷以東1000海里處有塊深水海域,聯合國劃給中國一塊15萬平方公里的“地塊”,由中國自行普查其中的資源,可以留下一半富含稀有礦藏的地域作為中國保留區,另一半還給聯合國。為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塊好基業,水下機器人就是肩負全國人民的重托,給國家的決策提供最權威的礦產分布信息,它拍攝的錄像和照片是十分重要的決策依據。

          人們把6000米水下機器人試驗應用成功,看作是成功地發射了一顆返回式“海洋衛星”。這是因為,水下機器人在約6000米的深海,指甲蓋大的面積要承受6噸重的壓力;除此之外,其導航定位,受海水和海流的影響,水下機器人比空中飛行體更難指揮和定位;海水對材料的腐蝕力相當強,而價值幾千萬元的機器人,要健康長壽必須采用抗腐蝕的特殊材料;空中衛星能采用太陽能電池供電,而水下機器人只能自帶“干糧”。

          作為中國機器人事業的開拓者,蔣新松以他戰略家的眼光追蹤國際前沿課題,在水下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的研究、開發、工程應用及產業化方面獲得了開創性的成果。從無到有,為我國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的水下機器人研制隊伍;建成了國內唯一能提供水下機器人系列化產品的生產基地;同時創建了國家機器人技術研究開發工程中心和機器人學開放實驗室。如今,在我國重工業城市沈陽的南湖地區,矗起一座造型新穎的現代化建筑。它的龐大圓柱型筒壁如機器人的巨臂,左右圓窗好像兩只明亮的眼睛,正面銀白不銹鋼板如機器人的盔甲,紅、黃、藍三色幾何圖案似機器人揮舞的彩帶,在迎接遠方到來的客人。整個建筑氣勢恢宏,宛如一座科學的殿堂。這就是1990年通過國家驗收的中國科學院沈陽機器人工程研究開發中心。它的建成凝聚著蔣新松為確定和實施我國機器人發展戰略付出的心血,也為這位國家“863”計劃實施以來連任四屆的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樹立了一塊不朽的豐碑。

          他以大海般的胸懷和品格,凝聚數千名科技人員,成功地組織CIMS攻關

          多才多藝的蔣新松喜歡交響樂,尤其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百聽不厭。他喜歡樂隊龐大的陣容,細密的分工。雄渾的旋律,陶冶了情操,給了他致勝的信念;高超有序的指揮給他科技攻關以啟迪和借鑒。

          作為“863”自動化領域的首席科學家,他除了成功地“指揮”了機器人的科技攻關之外,另一個成功作品是卓有成效地“指揮”CIMS攻關,也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CIMS,即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它借助計算機網絡、數據庫集成各部門產生的數據,綜合運用現代管理技術、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系統工程技術,將企業生產全部過程中有關人、技術設備及經營管理四要素及其信息流、物流有機地集成,并實現企業整體優化的一門綜合性技術,解決企業參與競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以實現產品的高質、低耗、上市快,從而使企業贏得競爭。

          一直關心著大中型企業命運的蔣新松,力主把CIMS列入高技術研究發展戰略。1987年以來CIMS堅持“應用導向、技術驅動、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結合國情、講究實效”的發展方針,經過近2000人組成的專業隊伍的奮斗,取得很大進展。

          蔣新松以指揮家的才干、以虛懷若谷的胸襟,著意建好研究和工程兩個環境,納百川,成大海。

          籌建研究環境時,以蔣新松為首的專家委員會堅持搞五湖四海:實驗工程中心設在清華大學,產品設計自動化實驗室設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藝設計自動化實驗室設在上海交通大學,柔性制造工程實驗室設在北京機床研究所,質量技術實驗室設在西安交通大學,網絡與數據庫技術設在東南大學,系統技術網點設在沈陽自動化所……而工程環境選擇的應用工廠也是各地的機床廠、紡織機械廠等多家單位。

          當時有人勸告:“你們千萬不要陷到企業的泥坑里去,企業問題復雜,費力不討好?!笔Y新松卻斬釘截鐵地說:“我們腦袋里要有國家,有企業,想國家大事。一個科學家要真正為國家分擔憂愁,空談理論不行。光在實驗室里搞,向黨和人民是交不了賬的!”“我設定的目標是如何在下一世紀20年代,使我國40萬個企業(大中型)和世界接軌,躋身于世界市場競爭的舞臺?!?nbsp;

          在CIMS推行過程中,針對一度出現的教學、科研單位偏重于出論文與生產應用“兩張皮”的現象,1993年蔣新松領導的專家組又以“利益驅動、總體規劃、重點突破、分布實施”為方針,將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同時實行部委、地方領導與“863”技術相結合,把“兩張皮”擰成了“一股繩”,全面增強了企業競爭能力,大面積培養了地方與企業自身的技術隊伍,通過國家引導促使CIMS產業的盡快形成。

          “落后的裝備只要采用先進的管理,同樣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樣的例子在國內外屢見不鮮,待發展有了充足的資金,再來更新工藝裝備;相反,有先進的裝備而管理落后,則在競爭中必然被淘汰,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笔Y新松總結說。他領導的專家組選擇三個工廠為突破口,取得明顯效果和經濟效益。以沈陽鼓風機廠為例,交貨周期從18個月縮短到10—12個月;總效益占全行業首位,1995年從世界排名十四位上升到第六位。北京第一機床廠生產計劃的編制比手工提高40—60倍。1993年增收幾千萬元。目前CIMS在全國10多個省市,近百家工廠推廣,為搞活國有大中企業做出突出貢獻。

          “八五”期間CIMS科技投資2000多萬元,而調動工廠的總投資2億多元,科技牽引作用是可觀的。1994年經過美國制造工程師協會組織國際知名專家嚴格評審,清華大學的CIMS實驗工程中心獲其頒發的“大學領先獎,”1995年北京機床一廠又獲“工業領先獎”。這兩個制造業的最重要獎項,表明我國CIMS技術已名列世界前茅。美國制造工程雜志介紹中國CIMS的第一句話是:“從清華大學的CIMS中心可以看到中國作為工業強國將出現在世界舞臺?!?nbsp;

          沈陽自動化所自1980年至1994年間他擔任所長,當時,社會上一度出現公司林立、科研人員自謀生路的現象。蔣新松態度鮮明地反對:“我們工程性的、應用工程性的研究所必須發揚團隊精神。一個對一個,也許干不過人家,但我們打團體,爭總分第一。你搞第二職業,所里就沒有你的第一職業?!?nbsp;

          他領導的沈陽自動化所積極創新,把“不斷追求研究所存在的社會價值,快速增強經濟實力”作為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從整體上改變機制,引入企業文化,率先組建市場部、質量管理部。這一系列的改革,確保全所面向市場,面向國際需求,使原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所,一躍成為今天全國自動化領域里赫赫有名、在國際上也有相當知名度的研究所。

          蔣新松他知人善任,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他注意培養青年人,他主持工作時,3名副所長平均年齡44歲;有4個研究室的副主任不到35歲;1/3的課題組由青年人挑大梁。人們由衷地被他的人品、學識、才干折服。

          ———作為學者,他不失知識分子的溫文爾雅和癡迷,有時邊想問題邊干家務,靈感來了,地掃了一半又回到計算機前。他愛音樂、愛攝影、愛生活、愛家人。春節時,他用這樣的獻辭向遼寧省各界人士拜年:“科學事業是豪邁的事業,需要我們用畢生的精力探索、追求和攀登??茖W應是我們為之獻身的事業,而不應是作為一種晉升的臺階,有了偉大的目的,才能產生持久的百折不撓的毅力?!?nbsp;

          ———作為上級,他會與你平等相待,友好合作。他的老同事說:“老蔣作風民主,決不獨斷專行。有不同意見爭論時,你甚至可以給他拍桌子,摔帽子,外人這時搞不清誰是領導;但雨過天晴,他從不記恨別人。如果你堅持你的正確意見,他反倒很欣賞你的堅強?!?nbsp;

          ———作為下級,他敢講真話,敢做敢為。一個“863”項目要調整,但領導同志猶豫不決。蔣新松會上批評說:“在這個問題上,你朱主任應該負責?!睍r任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的朱麗蘭教授,今日談及此事仍十分感嘆:“有時我和他也爭論,我覺得他這個人很有人格魅力,坦誠直言。一定程度上他幫我下了決心,我非常感謝他。我覺得每次跟他相談都很有啟發,在爭的過程中,就得出結論了?!?nbsp;

          學生敬畏,同事敬佩,領導敬重,一代宗師蔣新松,以大海般的胸懷,無私無畏的風貌,坦蕩率直的人格,統帥“863”一支人馬,取得了赫赫戰功。

          他像永不疲倦的大海,為了祖國和科學“活著干,死了算!” 

          蔣新松有句口頭禪:“科學工作是沒有八小時工作制的。如果一個人對社會什么貢獻也沒有,就是長壽有什么用!” 

          1956年,25歲的蔣新松滿懷憧憬,大學畢業分到中科院工作。然而到一年,一場厄運降到他的頭上。當時就因他說了幾句“過頭話”(今天看來是正確的)就被打成“右派分子”。如果不是蔣新松的堅強執著,也許他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如果對祖國沒有深深的愛,他也許不會在50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甚至生命之舟早就不知擱淺在哪里了。

          他堅持在鞍鋼生產現場奮斗十幾年,承擔3個自動化系統的總體設計任務。這酷似冬天里的耕耘,均開花結果,3項成果1978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和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白吭降娜说囊淮髢烖c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盲人音樂家的這句名言給逆境中的蔣新松以深刻啟迪。

          為了加倍的奉獻,蔣新松用加倍的時間汲取知識。與他一同出差的同事,每天早上起來都看到上鋪的蔣新松歪著脖子看書學習。同屋的“863”專家晚上12時還看他寫東西,等到凌晨4時醒來的時候,老蔣卻說:“已經睡過了”?,F在已是年輕的室主任的這位蔣新松的高足,今天深有感慨地說:“蔣老師求知、治學孜孜不倦,他都60多歲的人了,比我們小伙子都努力?!?nbsp;

          1982年,為了觀測一項國防試驗,國家用1噸黃金的外匯購進一臺洋設備,但真正觀測時卻沒有沈陽自動化所研制的設備好。有誰知道,為了爭這口氣,剛當所長的蔣新松傾其全所僅有的5萬元,購買元器件,他還親赴山東參戰,親自操起電烙鐵整天整夜地干。這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報獎時,他把自己的名字從第一名中劃掉;獲中科院一等獎的中型水下機器人項目報獎時,他又是把自己名字劃掉,該項目組的同志拿到獎金時一致認為蔣所長理應同樣拿一份,他卻謝絕了。

          他常說:“干事業,首先要心中有祖國母親,這樣才能產生對事業的使命感和強烈責任感,才能戰勝一切困苦”,“要活著干,死了算!” 

          幾十年超出常人負荷的奮斗,使蔣新松在獲得了輝煌事業成就的同時,也提前支付了自己的健康。

          1994年,63歲的蔣新松從研究所崗位退下來,糖尿病、心臟病纏身,本該頤養天年,可他比以前更忙碌,東奔西跑。僅1995年至1996年一年多的時間里,多次為省、市、中央領導及企業作高技術報告,撰寫了20多萬字的論文,探討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發展高技術的問題。

          1996年,在蔣新松從事科技工作40周年之際,他寫了一篇感懷文章:《祖國和科學,我心目中的依戀和追求》,揭示了他的不竭的動力源泉是祖國和科學。他認為,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我們要倡導一種精神,作為自我約束的一種道德規范?!肮?、獻身、創新、求實、協作十個字”作為我們的道德規范。

          1997年3月15日,他向國家科委領導送上20萬字的研究報告,這是他一年智慧和心血的結晶,他提出了對企業進行重組,大力推廣CIMS,搞活大中企業,發展新興產業的建議。

          憂國憂民的蔣新松院士不知疲倦地工作著,他的生命之舟被理想的風帆推向勝利的彼岸,他沒想到,這像百米沖刺一樣的工作節奏,正把他的生命推向終點。

          蔣新松晚年十分關注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命運,關注研究單位的發展,為幫助它們走上市場,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四處奔走呼號。

          1997年3月29日清晨,又是那盞燈最先亮起。有早起工作習慣的蔣新松燈下用計算機修改關于我國制造業問題和對策的研究報告。按計劃這天利用周末蔣新松受中國工程院委托去鞍山鋼鐵公司幫助咨詢技改工作。所辦主任王剛7點鐘帶車來到家屬樓,平時都是蔣新松準時在樓下等車,今天沒見他下樓,王剛急忙上樓。只見由家人扶持正走出家門的蔣新松,滿頭大汗,手捂住胸口:“送我去醫院”。眾人扶他一步步走下幾十級樓梯,躺進臥車后座,汽車向醫院疾駛而去。

          下午病情似乎進一步緩解的老院士問醫生:“我何時能出院?”他拉著沈陽自動化所王天然所長的手,想介紹自己一年多來研究大中企業全球化敏捷生產體系的情況,被醫生勸阻。是夜,他睡得尚安穩。

          30日一早,又是黎明時分醒來,以往他都是這時開始一天的工作或學習,他與看護他的所長助理又聊起了CIMS,并推敲他的研究報告的題目,被勸阻后,他讓王剛回所里辦機票,4月初還要去浙江大學講課。

          回到自動化所的王剛突然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蔣先生病情惡化”。他立即趕到醫院。兩三個人輪流為老院士做呼吸,蔣新松神志昏迷。

          在上海虹橋機場,在北京地鐵站口,在從俄羅斯考察的歸途,蔣新松都曾虛脫和暈倒過,那時躺一下或吃幾片藥,隨后,他會堅強地站起來,此時看到幾位醫生有力地按壓老院士的胸腔,人們多想老院士再一次堅強地活過來…… 

          但是,蔣新松的生命樂章,卻在66歲處永遠畫上了休止符。

          “國器偉業流芳千古,院士風范后人良師?!甭動崗乃拿姘朔节s來的人們用這樣的挽聯,追悼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建立豐功偉績又具人格魅力的蔣新松。

          在通往殯儀館的大道上,為了使過路的車輛不驚擾老院士的酣夢,沈陽市破例出動警車為老院士護靈,民政局長早早在那迎候,并親自把蔣新松送上人生的歸途…… 

          《人民日報》(19980410一版)

        關閉頁面
        ? 2021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版權所有
        无码网站
          <b id="pfr3z"><progress id="pfr3z"><pre id="pfr3z"></pre></progress></b>

          <dl id="pfr3z"><font id="pfr3z"><noframes id="pfr3z">

          <ol id="pfr3z"></ol>

          <del id="pfr3z"><listing id="pfr3z"></listing></del>
              <output id="pfr3z"><listing id="pfr3z"></listing></output>
              <del id="pfr3z"><sub id="pfr3z"></sub></del>

                <b id="pfr3z"></b>

              <dl id="pfr3z"></dl>